奇强求强 国民老品牌力闯洗涤大市场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日化领域,来自我省本土的洗涤老品牌“奇强”,正以创新作引擎,全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守好品牌、擦亮品牌,打造百年老企。面对由蓝月亮、纳爱斯、立白等巨头构筑的行业壁垒,山西焦煤集团运城盐化旗下的“奇强”洗涤系列产品,没有选择沉寂。
从将发货周期压缩至72小时的生产模式革新,到针对特定区域水质痛点研发的“柔软系列”大卖,再到各类响应市场需求的新品推陈出新……奇强的“求强”之路,折射出山西老牌国企在市场化浪潮中的转型探索,也为本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9月末,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运城盐化,探访了这一老牌国企从内而外的系统性改造。
在中国日化市场的版图上,洗衣液的战场被蓝月亮以技术革新牢牢占据,洗衣皂是纳爱斯集团的天下,立白则在洗洁精领域称雄。在这些细分市场的夹缝中,传统洗衣粉正在被主流消费者逐渐抛弃。然而,正是这个被边缘化的品类,却见证了中国日化行业最深厚的产业根基——拥有完整洗衣粉生产线的老牌厂家,才是这个行业里最懂洗涤之道的“老师傅”。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运城盐化生产车间里看到,洗衣粉生产线正在运转,空气中飘散着熟悉的皂香,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包装一款经典配方的奇强洗衣粉。“这个品类现在几乎不赚钱,但还有老主顾认。”车间主任介绍。
“我们的明星款洗衣粉利润很低,几乎不赚钱。”山西焦煤盐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立新坦言。但在奇强的产品陈列室里,这款产品依然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这个老品牌在洗衣粉细分领域依然保持着全国第六的市场地位,洗衣皂也位列第八。
在运城的一家社区超市里,正购物的张女士指着购物车里的奇强洗衣粉说:“奇强洗衣粉我用了20年了,别的牌子的洗不干净工装上的油渍。”这种来自基层消费者的信任,成为奇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最珍贵的资产。
如今,这家老牌日化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在产品研发实验室里,技术人员展示了数十种最新研发的洗涤用品样品。“我们借鉴了行业内优秀产品的技术思路,做出了更适合消费者应用场景的改良。”与此同时,那些曾经被视作包袱的完整生产线,反而成了他们实现柔性制造的优势所在。
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奇强的坚守与创新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找到平衡,让老品牌在新市场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条转型之路,或许正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在产业升级大潮中最真实的写照。
在运城一家乡镇超市货架前,奇强产品开发管理部部长王玉红看到一位当地消费者毫不犹豫地拿起两袋“奇强柔软系列”洗衣液。“我们这儿的水硬,别的牌子的洗衣液洗完衣服总觉得硌身子。”消费者这句朴实的评价,道出了这个山西老牌日化厂重获生机的原因。
国货浪潮的涌动,从来不只是情怀的狂欢。在奇强位于运城的研发实验室里,技术人员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水质样本。“我省水的硬度普遍偏高,到了西北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更甚。”正是这个发现,催生了技术部门往配方中专门添加柔顺因子以对抗水碱的思路,从而在去年产生热销的“柔软系列”产品。而在另一侧的实验台上,“15分钟快洗”洗衣液正在进行漂洗演示——这款针对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产品,其洗衣液快速溶解、产生泡沫量低的特性,适配大多数普通家庭洗衣机快洗功能。
“现在的消费者很清醒。”王玉红说,他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条爆款视频:用不同品牌洗衣粉清洗同样沾染黄土的工装,最后用硬度测试笔验证水质。“不讲情怀,只展示解决方案。”这条没有明星助阵的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超过50万点赞。
在拼多多奇强产品店铺内,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尽管平台以低价著称,但销量最好的并非是最便宜的经典款,而是单价高出30%的柔软系列和快洗系列。“这说明消费者愿意为真实需求买单。”王红玉说。
从实验室的水质分析,到直播间里的去污实验,再到电商平台的数据反馈,奇强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这个曾经濒临沉寂的老品牌,正在用最务实的方式诠释着新国货运动的本质:它不是在贩卖乡愁,而是在用扎实的本土洞察和持续的产品创新,满足省内外消费者最真实、最细腻的生活需求。
“72小时,是我们对市场的承诺。”山西日化副经理薛先峰指着正在装车的货品说。这批清晨才下线的产品,当晚就将发往西北地区。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这家老牌日化企业正用最朴实的方式,完成从流量爆红到稳健长红的转型。
“长红的本质,是回归制造业的本源。”薛先峰介绍,厂里的生产线正在实施“效率定工时”改革,这套根据岗位强度、技能要求制定的标准化工时体系,让车间人均产出提升30%,工人月收入平均增加800元。
在原料仓库,采购台账上记录着在原材料价格处于低位时,通过“锁价”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建立“年度定价+月度复盘”的采购管理机制,保障生产稳定运行。
质量管控环节,“三级线长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组线长负责实时巡检,车间线长统筹全过程,厂长线长把控最终质检。生产线末端,每天的质检报告显示:产品合格率99.8%。
“奇强鼓励员工‘小改小革’,这带来的效益超出预期。”安全环保部部长李峰波指着一台经过改良的搅拌桨说。这个由一线工人提出的改进方案,让原料混合均匀度提升15%,单批生产时间缩短8分钟,年节约成本80万元。而这样类似的23项创新提案已落地。
最大的变革发生在供应链环节,系统自动匹配订单优先级。与传统模式相比,出库效率提升50%,物流时效协议确保产品出库后24小时内发运。“以前是我们生产什么,市场就卖什么。现在是市场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薛先峰说。这个转变让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从75%提升至92%,库存周转天数大幅下降。
夜幕降临,厂区依然灯火通明。在这个网红品牌层出不穷的时代,奇强选择用最踏实的方式锻造品牌:把每个环节的成本降下来,把每件产品的质量提上去,把每个订单准时送达。这条路或许不如制造爆款来得迅速,却让老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最可持续的生长方式。